4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瞭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 在這份規劃中,北京的定位是政治、文化、科技創新、國際交往“四個中心”;天津規劃建成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國際航運核心區安全、金融創新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定位調整為四個基地,主要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商貿物流、環保和生態涵養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 多年來,三地產業缺乏協調,同質化競爭嚴重的現象飽受詬病。安全當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傢戰略之後,三地將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開展產業合作,實現三方共贏?針對這一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研究京津冀產業佈局多年的首都經貿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葉堂林進行瞭專訪。 河北具備產業承接能力 NBD:很多評論都說三地產業同質化嚴重,這個同質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葉堂林:產業同安全質化不假,但是產業內部也存在分工。以汽車產業為例,三地都有所涉及,但是北汽集團的產品相對高端,適應北京市場,而天津的汽車產品主要是自主品牌,針對的消費食品群體不同,也就不會形成同質化競爭,所以三地產業相似度並不高。 NBD:北汽落戶滄州的項目背後,是雙方政府的大力推動,但企業自身是否存在轉移意願? 葉堂林:這就是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問題。政府可以出政策、出規劃,但最終去哪是企業的自主選擇。 從北京的角度上講,政策要形成推力,將不符合北京城市定位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的產業推出去,而天津和河北則要加大吸引力,讓企業認識到離開北京到津冀發展對自己有好處。這些政策可以是房租、稅收優惠,也可以是相關配套產業的完備。 NBD:河北是否具備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能力? 葉堂林:硬食品件衛生層面上講,河北沒什麼問題。北京向外紓解的都是非首都核心功能,包括現代裝備、批發零售等,這些產業對人才的要求沒那麼高,河北是具備承接能力的。 問題是在解決產業紓解的同時,公共服務配套要跟得上。產業到瞭河北,人也會到河北,河北的教育、醫療資源也要隨之配套,同時生態環境也應該衛生進一步改善。 NBD:但是北京的這些優勢資源對人才的要求也很高,怎麼能把好醫院的大夫也紓解到河北? 葉堂林:這是一個機制問題。最簡單的解決辦法是在北京周邊建立醫療中心,專門為來自各地的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這個醫療中心必須保證和原醫院的醫療水平接近,同時兩地之間的交通要足夠便利,大夫可以在原來的醫院和醫療中心分佈就診。 |